营业时间
MON-SAT 9:00-18:00

全国服务热线
020-36505545

公司门店地址
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大道788号

新闻资讯

三亿体育 上海的乒乓球运动如何再创新的辉煌?

来源:本站日期:2024-01-21 浏览:

【学界新著】
■秦绍德(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,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)
翻开这本《国球之“摇篮”:上海乒乓名将访谈录》,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。当年驰骋乒坛的名将都在这里同你聊天。他们的故事有如一篇篇小说,展现着千姿百态的人生历程;有如一台台活剧,上演着呼风唤雨的精彩剧情。
乒坛名耆徐寅生曾说过,上海是乒乓球世界冠军的“摇篮”辉煌。实际上还可以进一步说,上海也是我国乒乓球运动的“摇篮”。
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发祥地在上海。乒乓球运动是一件舶来品,起源于英国,由网球变化而来,晚清时传入我国。首先登陆的地点就是上海。大概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,上海已开始流行乒乓球运动(想要了解这段历史,读者可参观位于上海局门路796号的中国乒乓球博物馆)。然后,乒乓球运动传播到全国各地去。说上海是国球之“摇篮”,是一点不过分的。
上海又是中国国家乒乓球队参加历届世界锦标赛主力队员的“摇篮”。据不完全统计,从1953年第20届世乒赛至2018年第54届世乒赛,中国国家队的主力队员中至少有上海队员近60人次,占全部队员的近三分之一。
因此,上海自然也是乒乓球世界冠军的“摇篮”。据徐寅生统计,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获乒乓球世界冠军115个,来自上海的运动员、教练员有20人左右。如果把上海队员参加男女团体赛所获冠军也计算在内的话,上海选手至少获得超过69个世界冠军。
上海还是著名乒乓球教练员的“摇篮”。担任过国家队男女队教练的有杨开运、傅其芳、孙梅英、李赫男、徐寅生、张燮林、李富荣、林慧卿、陆元盛、施之皓等人,担任过八一乒乓球队总教练的有李振恃。有些优秀的教练员成长为执掌我国乒乓球运动全局的官员,对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。徐寅生一篇充满辩证法的讲话,得到毛泽东同志的批示,影响几代乒乓人,影响甚至超出体育界。李富荣1994年提出的“双轨制”建议被采纳以后,基本奠定了我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格局。
颇有意思的是,上海还是某项乒乓球技术的“摇篮”,比如说削球。上海出现了那么多擅长削球的名将: 张燮林、林慧卿、郑敏之、姚振绪、黄锡萍、陆元盛、丁松。张燮林变化多端、“海底捞月”般的削球,使一代球迷如痴如醉,可以说是削球的“宗师”。在削球技术不被重视、削球高手几近湮灭的今天,回顾这些,不禁唏嘘不已。
由于乒乓球运动在我国普遍受欢迎且在世界比赛中成绩卓著、大显国威,故被人称为“国球”。上海何以成为国球之“摇篮”?探其奥秘,约有数端。
一是因为上海是一座开放型城市,事事得风气之先。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,百年间逐步发展成为东亚乃至国际性大都会。工商业发达,移民日众,我国各种新产业、新技术皆首先在此发端,乒乓球运动的引入也是一样。
二是因为乒乓球运动普及的基础好。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,上海的乒乓球运动已十分常见。商业性质的私人乒乓球房遍布全市各处,如新世界、华新、金门、东方、华胜、太湖、永安七重天等。民间各行各业自发组织的乒乓球队也不少,如糖业队、玩具商队、晓光队、联星队、广东队等。新中国成立以后,公家办的场所如工人文化宫、精武体育会、沪东工人文化宫,以及企业、机关、学校组织的乒乓球队,又进一步推动了乒乓球运动的普及。青少年体校的乒乓球队就是基于这样的基础组织的。至于后来每年举行的如火如荼的比赛,从市区赛到各种名目的联赛,以及有乒乓球特色的学校的涌现,更将普及的范围覆盖到全市。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是永恒的。没有普及就没有提高,没有提高也促进不了普及。没有如此全市普及的运动,也很难诞生世界冠军。
三是因为一代带动一代,代代相传。作为一项竞技运动,新技术总是在成熟技术改进的基础上出现的。新的高地也要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方能攀登。遇到一位睿智的教练,就能诞生一批冠军。上海出冠军多,因为有成就的一代不断将技术、心智、品行传给下一代。“名师出高徒”嘛!我做了一个有趣的统计,如果摒除其他成长因素,下列上海教练和上海运动员都有某种教和学的师承关系: 杨瑞华—倪夏莲、李赫男—沈剑萍、李富荣—李振恃、张燮林—曹燕华—许昕、林慧卿—曹燕华、林慧卿—张德英、于贻泽—施之皓—王励勤、陆元盛—丁松。这些都反映了乒乓球运动的传承性。
四是因为上海始终处在技术进步的前沿。乒乓球运动是一项特别讲究技术变化的运动。技术的每一次变化,都会带来一片新的天地。小至乒乓球拍胶皮由正胶换反胶,拉弧圈与防弧圈的博弈,大至技术风格的转变,由“快、狠、准”变为“快、狠、准、变、转”,上海的选手始终处在转变的前沿,勇立潮头。有人说上海乒乓球员的特点是头脑灵活、善于变化,其实就是对新的技术敏感,学得快,适应性强如何。这一特点可能和上海乒乓球运动所处的环境有关,在这里,各种风格、各种流派都有,谁在这里应对自如,谁就能脱颖而出。翻一翻上海乒坛的“群英谱”就可以发现,名将们真是风格各异。
五是上海有社会各界对乒乓球运动的支持。从各级领导到平民百姓,对乒乓球的喜爱和支持是发自内心的。每年,以各种名义举办的乒乓球赛成千上万。从特色小学到各区少体校再到市体工队的专业培养系统,和正在崛起的民间俱乐部相得益彰。以世界著名品牌“红双喜”为代表的乒乓球运动器材商的支持也是上海所特有的。正因为有这样的基础,中国乒乓球博物馆、中国乒乓球学院落户上海就顺理成章了。
六是上海有国际性乒乓球交流的便利。借助于国际化大都市之便利,又有产生中国乒乓球诸多名将的声誉,来上海交流的国际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和乒坛人士络绎不绝,在上海举行的交流比赛也始终不断。上海的著名运动员和教练又输出到国外打球、任教、定居,成为中外交流的桥梁。广泛的交流和人脉,使上海乒坛更具世界性。
作为“摇篮”,乒乓球运动为上海这座现代化城市增色不少乒乓球。但上海的乒乓球运动如何再创新的辉煌?世界冠军、现任上海市乒羽中心主任王励勤已经提出了问题。相信读者诸君读完这本书也一定会找到答案的。(本文经授权摘编自《国球之“摇篮”:上海乒乓名将访谈录》书序,现标题系编者所加)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
举报/反馈

上海的乒乓球运动如何再创新的辉煌?

新闻资讯 丨NEWS

联系方式丨CONTACT

  • 全国热线:020-36505545
  • 传真热线:020-36296102
  • 业务咨询:020-36505545
  • 企业邮箱:sanyi@montehippo.cn
首页
电话
短信
联系